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

交易商协会业务通报(评级专业委员会专报)——2017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

打印

2017〕第36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20171130

http://www.nafmii.org.cn/eWebEditor/CMS5_G20306002Resource?info=68275;res=f1210909093998_0

2017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

为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维护信用评级业良好竞争秩序,推动评级业健康发展,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评级专业委员会”)服务办公室就2017第三季度评级机构市场表现、业务发展动态、评级自律管理及合规情况进行了总结。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评级市场表现

截至2017930日,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共有1702家存续发行人具备主体评级[1]级别中枢集中于AA且级别分布继续向高级别延伸,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达到57.17%,同比上升5.39个百分点。分机构看,银行间债券市场5家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2](以下简称“评级机构”)所评AA+及以上发行人的占比均同比上升,其中上海新世纪和大公资信升幅较高,分别上升8.41个百分点和7.21个百分点[3]

5家级别分布图.png

1  各机构所评主体的级别分布(截至2017930日)

(一)评级调整家数同比小幅增加,其中正面调整家数大幅增加而负面调整家数明显减少,大公资信正面调整家数和占比均最高。三季度,评级机构共对106家发行人做出评级调整,同比增加7.07%,在所评家数中占比[4]3.99%,同比提高0.02个百分点。正面调整79家,同比大幅增加107.89%;负面调整27家,同比减少55.74%。分机构看,大公资信和中诚信国际正面调整家数较多,各有23家,分别占存续家数[5]3.61%2.84%;联合资信正面调整22家,占存续家数的3.35%

1  2017年三季度主体评级调整家数

评级机构

主体评级

评级展望

正面调整占该机构业务比重[6]

负面调整占该机构业务比重

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上调

下调

上调

下调

中诚信国际

17

6

6

2

2.84%

0.99%

3

联合资信

16

2

6

2

3.35%

0.61%

2

大公资信

17

4

6

3

3.61%

1.10%

0

上海新世纪

12

1

0

5

2.03%

1.01%

1

东方金诚

0

0

0

2

0.00%

0.87%

0

(二)级别上调集中于原AA级,级别下调存在大跨度调降情形。三季度,级别上调和下调分别有62次和16次,分别占正面调整和负面调整次数的77.50%51.61%。级别上调均为调整1个子级,且集中在由AA级调升至AA+级,占上调次数的62.90%级别下调的原级别分布较分散,其中AA-级和AA级较多,合计占比37.50%;从下调幅度来看,有11次调整1个子级,2次调整2个子级,3次调整3个及以上子级,其中大公资信分4次将五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由AA-级下调至C级。

2  2017年三季度各机构主体级别上调分布

调整前

调整后

中诚信国际

联合资信

大公资信

上海新世纪

合计

AA+

AAA

5

3

6

4

18

AA

AA+

11

11

9

8

39

AA-

AA

1

2

2

 

5

3  2017年三季度各机构主体级别下调分布

调整前

调整后

中诚信国际

联合资信

大公资信

上海新世纪

合计

AAA

AA+

1

 

1

 

2

AAA

AA

1

     

1

AA+

AA

2

     

2

AA

AA-

1

1

1

 

3

AA-

A+

1

1

 

1

3

AA-

A-

   

1

 

1

A-

BB+

   

1

 

1

BB+

CCC

   

1

 

1

CCC

C

   

1

 

1

CC

C

   

1

 

1

(三)更换评级机构后的级别高于原级别的发行人占比明显下降。三季度,共有41家发行人更换评级机构[7]15家发行人的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1个子级,占比36.58%,较上季度下降17.97个百分点。在变更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的发行人中,联合资信7家,大公资信3家,东方金诚和中诚信国际各2家,上海新世纪1家。

4  2017年三季度变更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情况

变更前

变更后

中诚信国际

联合资信

大公资信

上海新世纪

东方金诚

AA+

AAA

 

2

2

1

1

AA

AA+

1

5

1

 

1

AA-

AA

1

       

合计

2

7

3

1

2

(四)跨市场发行不一致率环比下降,同一发行人在交易所市场评级高于银行间市场的居多。截至2017930日,有22家发行人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评级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率为7.89%,环比下2.01个百分点;除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的交易所市场级别高于银行间市场2子级外[8],其余评级结果不一致的发行主体评级相差1个子级。评级结果不一致的发行人中,共17家发行人的交易所市场级别高于银行间市场级别,占比77.27%

(五)各期限[9]各级别债务融资工具信用利差变异系数[10]环比呈上升趋势,除1年期短期融资券外其他品种级别间利差差异均显著,个别机构利差均值与级别序列倒挂。多数评级机构[11]所评主体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利差均值与级别序列[12]之间呈反向关系。与上季度类似,联合资信所评AAA级主体发行的270天超短期融资券发行利差、交易利差均值略高于AA+[13]。三季度,各级别变异系数较上季度有所上升,评级机构所给级别与市场判断之间的分歧增大。此外,从与同期限同级别中债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利差来看,三季度新发行的利差[14]最大的50只债项[15]中,大公资信、中诚信国际所评债项较多,分别为16只、12只。

5 2017年三季度新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中利差前50债项分布情况[16]

评级机构

利差较大的债项数量

利差前50债项中各机构所评债项占比

中诚信国际

12

24%

联合资信

10

20%

大公资信

16

32%

上海新世纪

4

8%

东方金诚

8

16%

、评级机构业务发展动态[17]

三季度,评级机构进一步细化评级业务及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评级技术体系建设,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加强。

(一)评级业务稳步发展。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1862[18],涉及发行人1610家,出具评级报告的债项共1830只,涉及发行人1381家。

6  2017年三季度评级机构承揽债项情况

债项类型

中诚信国际

联合资信

大公资信

上海新世纪

东方金诚

合计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339

305

137

97

65

943

企业债

57

51

29

16

48

201

公司债

-

-

69

39

30

138

金融债

19

8

8

7

6

48

资产支持证券

98

34

55

47

10

244

其他

172

46

11

5

54

288

合计

685

444

309

211

213

1862

(二)完善内部评级业务规范制度,新增及更新评级方法和模型。为进一步规范评级业务,联合资信制定评级报告更新管理办法等4项内部管理制度、修订合规管理制度等2项制度和办法;中诚信国际修订复评等3项内部业务操作及管理制度。为适应市场发展和业务开展的需求、完善评级体系,东方金诚、联合资信等评级机构新制定造纸等12个行业评级方法,并对电力等13个行业的评级方法进行修订。

(三)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占比不高。整体来看,评级经验在1-3年的分析师人数占比在各机构中均最高,合计占比52.00%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在总分析师人数中占比25.15%,其中大公资信占比最低;从经验丰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19]来看,各机构平均数为26.53个,其中中诚信国际的不匹配程度最高,达到34.55个,其次是大公资信、联合资信和上海新世纪,分别为32.79个、24.70个和23.28个,东方金诚匹配程度相对较高,为17.33个。

(四)积极举办或参加评级论坛和投资人交流会议。三季度,评级机构共举办50次评级论坛和会议,与投资人、发行人等市场成员沟通和交流债券市场信用风险变化、行业信用风险展望和行业评级方法等信息;参加国际评级相关论坛及投资者交流会议等28次,同境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人等研讨国内外债券市场和评级市场发展动态,促进对外交流和业务推广。

三、评级自律管理工作情况

(一)召开评级机构注册制度研讨会,进一步推动评级自律管理制度建设。921日,协会就《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注册评价规则》及相关配套制度召开研讨会,征求市场机构意见和建议,评级专业委员会部分委员、评级机构、投资人、主承销商、发行人等市场成员代表参加座谈。

(二)继续推进评级自律管理,重点就跟踪评级不及时、集中上调主体评级等事项,对评级机构进行约谈和业务督导。针对联合资信在某发行人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后未及时启动相关评级程序、未核查和披露发行人重要风险因素等情形,同时为了解评级机构在定期跟踪评级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尽职履责和合规情况,协会于7月和9月分别对联合资信等4家评级机构进行约见谈话和档案抽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分别出具业务提示函,限期要求其改进。

四、评级机构合规情况

在评级自律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评级机构在评级报告质量、作业流程管控以及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重要风险因素关注不足,评级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经抽查项目发现,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等机构的个别评级报告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不充分,对影响发行人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的关注和分析不足;大公资信等机构个别评级报告中出现数据计算错误,报告撰写及审核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严。

二是跟踪评级作业流程及合规管理有待加强。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未给受评对象预留充足的复评反馈时间,导致个别项目未能按时限要求完成跟踪评级;东方金诚因人员疏忽等内部原因遗漏披露1家企业的定期评级报告;联合资信存在信评委会议纪要中项目小组成员和评审委员重合、评审会议后进场访谈等情形,合规管理不严谨。

三是评级档案资料管理不严。大公资信部分评级项目流程控制单签字栏未有签名,评级档案材料不完整;中诚信国际个别评级项目档案材料中记录的现场访谈时间前后矛盾,评级流程记录及档案资料管理存在疏漏。

此外,三季度,证监局对证券评级机构开展现场检查,对东方金诚和大公国际分别出具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交易商协会就联合资信在评级过程质量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未及时启动跟踪评级等违反银行间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指引的行为,给予通报批评自律处分并责令整改。

下一步,为更好地遵循“市场事、市场议、市场决”的理念,增强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协会将进一步发挥评级专委会的职能作用,对评级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框架、工作内容及工作机制进行完善,持续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自律规范体系建设、市场化评价机制完善、行业规范研究、宣传交流等各项工作,促进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及定价参考功能的有效发挥。

特此通报。



[1]不包括非公开发行产品和集合票据发行人。

[2]统计范围包括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资信”)、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新世纪”)和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金诚”)。

[3]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4]统计数量为5家评级机构所评去重后的发行人家数,不包括所评非公开发行产品及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人。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5]评级机构存续发行人家数的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

[6]正面调整占该机构业务比重=(主体评级上调数+评级展望上调数)/该评级机构存续发行人家数;负面调整占该机构业务比重=(主体评级下调数+评级展望下调数)/该评级机构存续发行人家数。

[7]统计变更评级机构的企业在评级出具日的级别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评级机构的报备资料。

[8]联合资信和上海新世纪是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的银行间市场评级机构,所给予的级别分别为AA+AA,而交易所市场评级机构联合信用所评级别为AAA

[9]考虑到发行期限、发行量和流动性等因素,本次通报考察270天、1年期、3年期及5年期债务融资工具情况。

[10]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相比标准差更好地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

[11]因东方金诚评级项目数量较少,因此未将其纳入利差均值与级别序列关系的考察范围。

[12]对短期融资券和超短期融资券采用发行主体的信用等级来进行利差分析,对中期票据采用债项评级进行利差分析。

[13]联合资信所评AAA级和AA+级主体发行的270天超短期融资券发生利差均值倒挂,其所评270天超短期融资券的28AAA级发行主体中有13家为煤炭、石油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信用利差偏高,而38AA+级主体的行业分布则较为多元化。

[14]此处使用的利差为上市后两周内的首个交易日收盘收益率与当日同期限同级别中债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的差值。

[15]50期债项由42家企业所发行,其中6家企业分别有2期债项交易利差较大,1家企业有3期债项交易利差较大。

[16]样本范围包括2017年三季度新发行的270天超短期融资券、1年期短期融资券、3年及5年期中期票据,并剔除了含有担保、浮动利率等条款的债券。

[17]本部分数据来源于评级机构报备资料。

[18]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资产支持票据和其他类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公司债,金融债,资产支持票据,和其他债券产品。

[19] 经验丰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截至本季度末评级对象数量/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人数。评级对象数量包括评级机构所评的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主权国家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