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第42期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 2018年11月6日
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
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防控金融风险”以及人民银行“完善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制度建设”的指示,充分发挥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作用,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维护信用评级业良好竞争秩序,推动评级业务健康发展,交易商协会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评级专委会”)服务办公室就2018年第三季度5家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评级机构[1]的市场表现、业务发展动态、评级自律管理及合规情况进行总结。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评级市场表现
截至2018年9月30日,存续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开发行主体共计1741家[2],AA级、AA+级、AAA级占比分别为34.75%、34.00%、28.32%;AA+及以上发行人占比62.32%,同比上升5.14个百分点。图1 各评级机构所评主体的级别分布(截至2018年9月30日)
(一)评级调整家数同比减少,其中正面调整家数大幅减少而负面调整家数无变化。三季度,5家评级机构共对72家发行人作出评级调整,同比减少32.08%,在所评家数中占比2.85%,同比下降1.14个百分点。正面调整47家,同比减少43.04%;负面调整25家,同比无变化。分机构看,中诚信国际正面调整家数最多,为16家,占本机构业务数量的2.27%;上海新世纪正面调整家数占比最高,为2.50%;各机构负面调整均超过4家。
表1 2018年三季度主体评级调整家数
评级机构 |
主体评级 |
评级展望 |
正面调整占该机构业务比重 |
负面调整占该机构业务比重 |
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
||
上调 |
下调(违约[3]) |
上调 |
下调 |
||||
中诚信国际 |
14 |
4(0) |
2 |
0 |
2.27% |
0.57% |
1 |
联合资信 |
6 |
4(3) |
0 |
2 |
1.15% |
1.15% |
3 |
大公资信 |
8 |
3(3) |
2 |
2 |
2.15% |
1.08% |
1 |
上海新世纪 |
10 |
3(1) |
3 |
1 |
2.50% |
0.77% |
1 |
东方金诚 |
3 |
4(0) |
0 |
1 |
1.38% |
2.30% |
0 |
(二)级别上调和下调的原级别均集中于AA级,级别下调中过半数发行人被调整3个及以上子级。三季度,5家评级机构级别上调和下调分别有41次和31次,分别涉及发行人41家和18家。级别上调集中在由AA级调升至AA+级,占上调次数的51.22%。级别下调的原级别分布于BB级至AAA级,原级别AA级的发行人家数占比66.67%。从下调幅度看,有15次为一次性调整3个及以上子级,其中联合资信6次、大公资信4次、上海新世纪分别有4次和3次、中诚信国际和东方金诚各1次。季度内共有12家发行人被下调3个及以上子级[4],其中联合资信和大公资信分别有4家和3家,中诚信国际和上海新世纪各2家,东方金诚有1家。
表2 2018年三季度各评级机构上调主体级别分布
调整前 |
调整后 |
中诚信国际 |
联合资信 |
大公资信 |
上海新世纪 |
东方金诚 |
合计 |
AA+ |
AAA |
7 |
4 |
2 |
3 |
1 |
17 |
AA |
AA+ |
5 |
2 |
6 |
7 |
1 |
21 |
AA- |
AA |
2 |
|
|
|
1 |
3 |
表3 2018年三季度各评级机构下调主体级别分布[5]
调整前 |
调整后 |
中诚信国际 |
联合资信 |
大公资信 |
上海新世纪 |
东方金诚 |
合计 |
AAA |
AA+ |
1 |
|
|
|
|
1 |
AA+ |
CC |
|
1 |
|
|
|
1 |
AA+ |
C |
|
|
1 |
|
|
1 |
AA |
AA- |
1 |
|
|
1 |
2 |
4 |
AA |
A |
1 |
|
|
|
|
1 |
AA |
BBB |
|
1 |
|
|
|
1 |
AA |
BBB- |
|
|
|
|
1 |
1 |
AA |
CC |
|
1 |
|
|
|
1 |
AA |
C |
|
1 |
1 |
2 |
|
4 |
AA- |
A |
|
|
|
|
1 |
1 |
BBB- |
CC |
1 |
|
|
|
|
1 |
BB |
C |
|
|
1 |
|
|
1 |
(三)三季度新增6家发行人发生实质性违约,联合资信和大公资信各3家,上海新世纪1家。这6家发行人违约发生日前6个月,评级机构均未对其进行评级负面调整[6]动作;从级别调整情况来看,新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阳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在违约后被一次性下调15个及以上子级,这2家发行人均为大公资信所评,其中1家发行人亦由联合资信评级。评级机构未有效发挥信用评级的风险揭示作用,信用评级的准确性、稳定性亟待提高。
(四)更换评级机构后的级别高于原级别的发行人数量和占比环比下降,联合资信上调家数最多。三季度,共有46家发行人更换评级机构[7],10家发行人的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1个子级,占比21.74%,较上季度下降3.26个百分点。在变更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的发行人中,联合资信3家,大公资信、上海新世纪和东方金诚各2家,中诚信国际1家。
表4 2018年三季度变更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情况
变更前 |
变更后 |
中诚信国际 |
联合资信 |
大公资信 |
上海新世纪 |
东方金诚 |
AA+ |
AAA |
|
1 |
|
1 |
1 |
AA |
AA+ |
|
2 |
2 |
|
1 |
AA- |
AA |
1 |
|
|
1 |
|
合计 |
1 |
3 |
2 |
2 |
2 |
|
承接的更换评级机构发行人家数 |
3 |
13 |
9 |
6 |
15 |
|
级别上调家数占该机构更换家数比重[8] |
33.33% |
23.08% |
22.22% |
33.33% |
13.33% |
(五)跨市场发行级别不一致家数环比减少,同一发行人在交易所市场评级高于银行间市场的居多。截至2018年9月30日,有26家发行人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评级结果不一致,较上季度末减少2家,不一致率为7.95%[9]。评级结果不一致的发行人中,共16家发行人的交易所市场级别高于银行间市场级别,占比61.54%;在银行间市场级别高于交易所市场级别的10家发行人中,中诚信国际和大公资信分别有5家和4家,联合资信1家。
(六)各期限[10]各级别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信用利差变异系数[11]普遍上行,个别机构利差均值与级别序列存在倒挂情形。三季度,信用风险事件较前两季度增多,市场风险偏好下降,中低等级债务融资工具信用利差维持高位,而资质较好的AAA级债务融资工具利差环比收窄;受民营企业违约数量上升、个别融资平台发生信用风险事件等因素影响,同级别内部不同性质发行人利差差异显著加大,因此各级别债务融资工具发行人变异系数上升,其中AAA级发行人利差变异系数上升幅度最大。分机构来看,除中诚信国际所评AA+级主体发行的1年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利差高于AA级[12]之外,其余4家评级机构所评主体的利差均值与级别序列之间均呈反向关系。此外,从与同期限同级别中债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之间的利差来看,三季度新发行债项利差[13]最大的50家发行人中,联合资信、大公资信所评发行人数量最多,均为13家。
表5 2018年三季度新发行债项利差最大的50家发行人分布情况[14]
评级机构 |
评级机构所评利差前50的发行人家数 |
评级机构所评利差前50的发行人家数占比 |
大公资信 |
13 |
26% |
联合资信 |
13 |
26% |
上海新世纪 |
10 |
20% |
中诚信国际 |
9 |
18% |
东方金诚 |
5 |
10% |
二、评级机构业务发展动态[15]
(一)评级业务量环比小幅增长。三季度,5家评级机构共承揽债券产品评级1809只,较上季度增长4.39%,涉及发行人1206家,出具评级报告的债项共1987只,涉及发行人1138家。从债务融资工具承揽量来看,中诚信国际占比38.61%,环比提高4.30个百分点;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东方金诚和大公资信的占比分别为23.64%、18.72%和10.91%和8.13%。
表6 2018年三季度评级机构承揽债项情况
债项类型 |
中诚信国际 |
联合资信 |
大公资信 |
上海新世纪 |
东方金诚 |
合计 |
债务融资工具 |
361 |
221 |
76 |
175 |
102 |
935 |
企业债 |
44 |
27 |
16 |
25 |
57 |
169 |
公司债 |
0 |
0 |
24 |
50 |
55 |
129 |
金融债 |
36 |
22 |
0 |
18 |
6 |
82 |
资产支持证券 |
52 |
39 |
27 |
74 |
37 |
229 |
其他 |
54 |
18 |
5 |
143 |
45 |
265 |
合计 |
547 |
327 |
148 |
485 |
302 |
1809 |
(二)进一步细化评级业务和内控规范。联合资信制定或修订研究工作管理办法等8项评级业务制度,上海新世纪制定修订信用评级委员会规范,完善评级机构制度体系。同时,为加强利益冲突识别和防范,中诚信国际制定非评级业务利益冲突管理规则,联合资信修订利益冲突管理与回避制度、评级业务防火墙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三)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占比持续增加,人均业务量较上季度减少。整体来看,评级经验在1-3年的分析师人数占比在各机构中均最高,合计占比45.88%,较上季度末提高4.16个百分点;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占比37.27%,较上季度末提高2.76个百分点,其中大公资信占比最低。从3年及以上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16]来看,各机构平均数为18.36个,较上季度减少2.40个,除联合资信人均业务量增加1.30个外,其余评级机构匹配程度均有所提高;其中中诚信国际的不匹配程度相对最高,达到23.59个,东方金诚匹配程度相对较高,为12.11个。
(四)持续开展评级行业宣传和交流。三季度,评级机构共举办论坛、研讨会、交流会12次,加强与投资者等市场成员的沟通,分享债券市场研究成果;中诚信国际和东方金诚积极参加亚洲债券投资大会、亚洲评级协会培训会议等国际会议,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评级自律管理工作情况
(一)评级专委会各工作组分别召开启动会议,并有序推进研究工作。评级专委会分工组建四个工作组,开展信用评级质量管理、信用评级从业人员执业规范、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资产证券化产品评级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由中诚信国际、上海新世纪、联合资信和中债资信牵头的各工作组于2018年7月-8月先后召开了启动会,并根据工作日程安排于9月末基本形成了研究报告初稿。
(二)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机构业务市场化评价,着重考察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水平。业务评价中,以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机构代表及专家,对各评级机构的业务素质、评级结果质量、评级报告质量、评级服务质量等各方面进行评分,根据评价结果,高低排序依次为中诚信国际、上海新世纪、东方金诚、联合资信和大公资信。
(三)对评级机构进行现场调查,持续强化评级自律管理。2018年7月-8月,交易商协会与证监会联合开展2018年度评级机构现场检查,抽查部分项目档案资料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针对发现的评级机构合规问题,分别出具业务调查意见书,限期要求其改进。
四、评级机构合规情况
三季度,在对评级机构开展年度现场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评级机构在评级作业管理、利益冲突审查、合规监督、评级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一)自律规则落实不力,调查访谈工作存在疏漏。经抽查项目发现,评级机构未严格执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调查访谈工作规程》,调查访谈工作质量有待提高,未有效保障评级所依据信息的及时性、充分性和可靠性。例如,大公资信个别项目组长未参与实地调查访谈;大公资信和东方金诚部分项目的现场访谈记录不完整,缺少访谈时间、被访谈对象等关键信息。
(二)评级作业流程多环节管控不严,合规监督不到位。联合资信个别项目多份不同日期的信评委会议纪要内容完全重复,会议纪要流于形式,评级决策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中诚信国际个别项目合同签订日及费用收取日晚于现场调查日期,业务流程合规管控不严谨;大公资信部分项目流程控制单存在错填、漏填、缺少签字等情形;东方金诚个别项目现场访谈人员与项目流程单、承诺书上的签名人员不符,评级流程管理机制和制度执行不到位,内部合规监督和检查有待加强。
(三)利益冲突管理尚有欠缺,内控机制建设及执行不足。有评级机构在评级客户拓展中的个别项目通过其关联机构获得,且未设立有针对性的利益冲突管理机制;或是在评级业务、财务等关键岗位人员方面未与其全资子公司进行有效隔离,存在兼任情形,不利于保障信用评级的独立性。
(四)评级模型使用不当,跟踪评级滞后,评级质量控制不严。大公资信部分项目混用新旧版本评级模型,且新模型多个指标数据错误;上海新世纪评级模型中部分定量指标的赋值根据分析师主观判断进行大幅调整,评级模型使用不严谨,模型的参考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另外,联合资信、大公资信等评级机构仍然存在跟踪评级调整严重滞后、在企业违约前后短时间内大幅下调级别的情形,评级质量亟待提升。
此外,三季度,交易商协会就大公资信向受评企业提供大额咨询服务、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提供的多份文件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等违反银行间市场相关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责令整改并暂停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北京证监局就大公资信内部管理混乱、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高额费用等违反《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行为,责令其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
下一步,为充分发挥专家议事职能机制,进一步促进评级机构良性竞争及评级质量提升,评级专委会将继续推进信用评级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评级自律管理制度、行业准则与规范的制定与完善提供支持。同时,在公司信用类债券部际协调机制框架下,交易商协会将继续加强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银行间市场自律管理,推动评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特此通报。
[1]统计范围包括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联合资信”)、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资信”)、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新世纪”)和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金诚”)。
[2]除有说明外,本文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统计数量为公司信用类债发行人,不包括非公开发行产品及集合债发行人。
[3]在主体级别下调的企业中,本季度发生实质性违约的发行人家数。
[4]包括在季度内曾被多次下调级别的发行人。
[5]在季度内被多次下调级别的发行人,按照季度初和季度末的级别变动情况统计。
[6]包括列入观察名单、展望负面及级别下调等评级动作。
[7]统计变更评级机构的企业在评级出具日的级别变动情况,数据来源于评级机构的报备资料。
[8]级别上调家数占该机构更换家数比重=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的家数/本季度该机构出具评级的更换评级机构的发行人家数。
[9]不一致率=评级结果不一致的发行人家数/同时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且有级别的发行人家数。
[10]考虑到发行量和流动性等因素,本次通报考察270天、1年期、3年期及5年期债务融资工具情况。
[11]变异系数=标准差/均值,相比标准差更好地反映了数据的离散程度。
[12]三季度,中诚信国际所评的1年期短期融资券AA+级的发行主体共19家,部分主体发行利差较高,如“18渝能源CP002”、“18广汇能源CP001”、“18兰花CP001”利差均在400bp以上;而相应的AA级发行人仅3家,样本量较少。利差倒挂情形可能与上述因素有关。
[13]此处使用的利差为上市后两周内的首个交易日收盘收益率与当日同期限同级别中债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的差值。
[14]样本范围包括2018年三季度新发行270天超短期融资券、1年期短期融资券、3年及5年期中期票据的发行人。
[15]本部分数据来源于评级机构报备资料。
[16]3年及以上经验分析师人均业务量=截至本季度末评级对象数量/3年及以上评级经验的分析师人数。评级对象数量包括评级机构所评的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主权国家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