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29日,我有幸参与了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举办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培训班(第六期)的学习;短短的两天时间,来自监管机构和其他机构的专家分别就中国场外人民币衍生品发展与改革、国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创新与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定价估值与交易策略、CRM交易规则、CRM登记结算规则、CRM法律问题解析、金融衍生品会计处理与税收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讲解,并组织培训学员进行了业务试点经验交流和讨论,令我受益匪浅。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是国际市场上成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过度、修正的过程,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为我国进行信用衍生产品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2010年底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涵盖了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两大类,其核心功能在于缓释信用风险,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虽然目前在国内发展较为缓慢,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信用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人民币信贷余额近63万亿元,我国信用债市场存量规模已达7.14万亿元,企业债、公司债、城投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各类信用债的加速扩容和推出,市场信用风险增加,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和创新是必然的;CRM是现有的交易工具,可以为市场各类参与主体对冲、转移和规避信用风险;CRM的推出对金融机构意义重大,可以解决“信用悖论”,缓释银行资本充足率压力,也可以为金融机构创造新的业务领域和收入来源,因此国内CRM更需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参与,作为银行间市场主体之一的证券公司,我司也非常期待能够尽早参与并运用该类信用风险管理工具。
通过学习也使我们了解到,CRM在我国是属于新产品新工具,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国内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事件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可推行更为市场化的信用债券发行机制和违约赔付机制,完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价基础,提升市场参与者积极性;鉴于目前CRM实物结算或现金结算均存在明显的缺陷,可以借鉴ISDA改革,施行拍卖结算;明确风险计量指引,增加银行业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需求;借鉴利率互换产品交易思路,不断提高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标准化程度,以提高交易效率,完善价格发现机制;国内CRM等信用衍生产品的税务处理也是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此次培训,从信用衍生品理论到实践,再到开展CRM业务涉及到的监管、法律、交易、清算、风控、会计等诸多领域,使我对CRM有了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拓展了我的视野,有待于我们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国内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一定会迅速发展的。感谢交易商协会领导及工作人员为我们精心安排的这次专业培训,也希望协会在未来能推出更多的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销售交易部 毕秋香
二〇一三年四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