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离开哥大已多年,美国的学习体验却不能忘怀。结束纽约的工作搬回国内也已四年之久,马不停蹄的工作,纷纷攘攘的生活,能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情形下,在金秋的季节,有荣幸参与到协会组织的赴美学习,两周时间说长不算很长,但是能静下心来回到最初学习金融和最初进入到华尔街的地方,开始一种在积累过很长实战经验后的学习,用于解释工作中的困惑,用于补充最前沿的知识,用于拓宽行业和学术双方面的眼界,都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我仅将几个印象深刻的交流环节记录下来,评价感悟一番,很多精彩体验无法一一言表,留待之后的工作中慢慢消化,慢慢受益。
诚信道德是行业的基础
第一站波士顿,我们都评价说这次的出访和学习规格很高,CFA诚信与道德的全球主管Jonathan Boersma,专门从遥远的美国南方小镇飞抵波士顿,为我们授课。Jonathan是位绅士,用很慢的语速和大家充分的交流,有点娓娓道来的意思。他介绍了CFA诚信道德的框架和指导性的原则,也给了我们很多实践的案例,这勾起了我之前学习CFA和考试的回忆,在高盛时,考CFA几乎成了我们交易台的时尚,人人都在考,我也不例外。考过CFA 第二级,成为第三级的候选人后,我就从纽约搬回了国内。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让我放下了CFA的学习,没有办法再继续考试,甚为可惜。
我们同行的团员提出了一个国内实践的真实案例,国内的债券市场上最近违约频发,有一家身为银行的主承销商,早于市场和其他投资人发现了发行人的负面状况,有违约的可能,他的自营投资盘持有这支债券,该银行并未先履行作为主承销商的责任——提示投资人,而是先把自己自营盘持有的债券全部卖出,之后很短时间内,债券出现了违约情形,投资人蒙受损失。这种情况下CFA成员该如何处理?如果CFA持牌人是决策人该如何做?如果他是执行交易的交易员该如何做?我们的团员提问的另一个具体的点是,当雇主公司和客户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时,该如何处理?
Jonathan首先的第一评价是,CFA持牌人首先是要遵守当地的法律的,他先是提出担忧,这个案例中的做法是否已经一定程度的违反了法律,而会使这家银行机构承担了法律的风险。另一个层面,所谓雇主利益和客户利益的矛盾,在这里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凸显,因为虽然卖出债券避免了投资的损失,然而却让机构承担了更大的公司形象的损失,让投资人对身为主承销商的银行失去了信任,这种损失是长期和巨大的。
我听了这样的点评后,有了一个感悟:很多时候客户的利益就是雇主的根本利益。我们做金融服务行业的,如果不能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必将失去自己的其他利益。
后面我们又讨论到了,CFA持牌人如果有决策能力,那应该完全遵守CFA的要求,如果没有遵守,就要承担CFA处理的或者吊销牌照的处罚。而最有意思的点在于,如果CFA持牌人是执行交易的交易员,该怎么应对上级有违自己CFA专业操守要求的决定?Jonathan此处给的回答非常绝对,你应该避免执行,应努力阻止,如果无法阻止,可以要求自己不参与,由别的同事执行,甚至可以辞职离开公司来避免违规。在我们中国社会看来,这样的做法有时是不能理解,服从上级领导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但是以我在美国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这是专业领域很正常的做法,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在国内的金融行业里看到这样的做法。因为如果不能规避这样的风险,将来可能会给机构和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我们对于正确和合规的追求,对于道德诚信原则的遵守,是不应该因为自己在一个体系中的层级位置而区别和动摇的。
风险管理能力是体系坚实的保护
纽约的重要一站是和GARP(全球风险管理协会)会面,接受培训。GARP是FRM(风险管理师)认证的管理机构,在风险管理的学术标准方面比较权威。我们仿佛回到了课堂,在理论基础和量化方面,获得了很好的一课,梳理了长期从业以来的一些风险管理框架和方法,打好了基础。
前沿的观点是行业的动力
我们在波士顿和BSAS——CFA的波士顿分会(全球最大的一个)作了深度交流,波士顿是美国买方机构的大本营,是买方投资者的核心地带,有非常多的前沿专家。BSAS的主席George Hoguet接待了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几位在美华人专家,Henry Ma 是一家私募基金的合伙人,Pamela Yang是哈佛大学捐赠基金的高级投资人,Ying Becker是Suffolk大学金融学的教授本身自己也是一家数据领域风投公司的合伙人,George和几位在美华人对中国有着很深的了解,在美国的从业经验都超过十五年,与我们交流了很多行业前沿的想法,包括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包括世界各区域的经济,包括中国的房地产价格走势,我们了解到了很多不同于国内的观点,也了解到了世界主流投资人对市场的看法。
我们在波士顿的学习和交流,由于地域的特色,非常有幸的和美国最顶尖的几所大学有关,我们造访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北大学,每每都有颇多收获。
回顾历史有助于我们看清方向
在东北大学,我们和金融系几位研究银行业的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感觉时间不够用,交流未尽。其中讲到对银行业竞争加强效果的研究,关于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在美国历史上,有过取消区域限制的时期,即不再限制银行跨州经营,允许银行在全国各地开设分支机构进行经营,这种竞争的加剧,总体导致的结果是带来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因此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在整个社会经济层面,实现了优胜劣汰,引入了更多刺激经济发展的元素,是具有正面的意义的。
影响力投资是未来
在哈佛大学,金融学教授Shawn Cole为了们带来了我认为是此行最有实战指导意义和最前沿的一课——Impact Investment(影响力投资)。这个方向解决了我很久以来的一个困惑,就是金融本身并不像有些职业一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除了赚钱。而影响力投资的意义,就是带给投资人不仅有投资的获益,还有社会影响力方面的价值——慈善、公益、弱势群体支持等。Cole教授指出研究表明,在关于“投资决定反映了我的社会、政治、环境的价值观”的调查中,68岁以上只有31%的人认为如此,18-32岁的人群中69%的人认为如此。美国二战后婴儿潮的那一代人更在意生存和收益,他们对投资的看法是以获得收益为首要目标的。而在未来15-30年,会有大量的资金从上一代人转移到“千年”孩童这一代。因此影响力投资是财富管理和投资行业非常有潜力的方向。
其中一个篇章涉及了我现在正在工作的一块内容,社会影响力债券。这是一个很新的品种,全球一共发了22支,在美国的第一单由我的老东家高盛主承销,高盛进行投资,但是80%的面值由彭博慈善基金进行了增信担保。这种债券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由中介运作,由特殊目的受托载体(SPV)作为主体发行,资金给于非政府组织使用,用于公益和慈善类的项目。举一个实例,美国某城的再犯罪率居高不下,出狱三年之内再次犯案入狱的人比例高达12%,发行社会影响力债券,资金交付给非政府组织,用于给这些人做培训和创造就业机会,最终如果犯罪率控制在6%之内,债券投资者获得由政府出资的高额奖励,6%-9%之间是一个相对比较折中的收益,如果犯罪率没有改善,投资人可能会失去本金。这样一个产品的逻辑在于这样几点:一、政府不愿意出钱在不确定的事情上,而社会影响力债券完全由社会资金出资;二、由非政府组织独立运作,非常专业有效率,受助者对于非政府组织的抵触小;三、项目成功会给政府带来预算的大大的节省,效果明显,所以政府愿意出钱奖励;四、真正的风险由社会投资者承担,所以在项目成功的情况下,投资者获得很好的回报。
但这样的架构也并不是完全没有缺陷和担心,比如如何能有效地量化评估,又避免出现作弊和腐败的情况,是一个很大难点。
影响力投资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很多益处,而在有些方面也难以尽如人意,Cole教授作为一个学者展现了他中立,甚至说是残酷的一面,他讲我并不致力于改善影响力投资,我只是作为一个学者研究它。我想潜台词该是,这个改善的工作就交给你们这些有志之士吧。
写在最后
两个周在紧张忙碌的走访和课程中,一晃而过,我们不但获得了很多知识和新概念,同时也结识了很多朋友,美国的机构的朋友们很热情的留下了联系方式,并且约定好了联系和互访,很多潜在的业务和合作在这里萌芽。
团友之间也是友谊倍增,大家背景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闪光点不同,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结识这样一批有能力有想法又有担当的人,实在是生活里的幸事。相信这两周的记忆会伴随我很久,这两周的收获也会帮助我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在美国的秋日暖阳中度过了充实和快乐的两个周,心里充满感激。
青岛银行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