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李礼辉会长在《中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打印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我们一起讨论由金融危机寒冬引发的“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课题,有特别的感受。我谨代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专家、各位嘉宾的发言深刻、精辟而且专业。主要观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反思。李扬先生提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教训是监管不足,包括对金融创新监管不足,对市场机构监管不足,对评级机构监管不足。德地立人、薛继锐先生认为市场参与者放松风险管理标准甚至自我放任同样是需要记取的教训。姚嘉仁先生认为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必要继续发展,但由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仍未触底,中国市场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是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前瞻。张生举先生认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进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促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应该在进一步发展现货市场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衍生产品市场,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有效的资金交易渠道和避险工具。宋鸿兵先生对中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何去何从”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三是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路径。王丽丽女士、古静女士强调主协议对于场外金融衍生交易具有重要意义。李波先生指出,主协议推出后,要进一步推动终止净额、履约保障等相关机制建设。王闯先生提出必须关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终止净额、金融物权等相关法律问题。沈炳熙先生从金融监管的角度出发,对规范发展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提出了重要意见。

  这些观点,对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对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表示敬意和感谢!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教训是“过度”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成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追逐利润的主要来源,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规模急剧扩充,产品复杂程度日益加深,过度投机导致过度发展,过度发展导致全面危机。很多产品是为了满足了短期的、个别机构和个别人的利益而开发的,盲目提高杠杆水平,完全忽视投资者的风险和利益。

  另一方面,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2007年年末,仅场外衍生产品名义本金总额就达到约6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GDP总和(54万亿美元)的11倍。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事实上成为“赌场”,最终成为引爆金融危机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严重滞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交易者没有受到必要的监管。大量衍生产品的交易在场外进行。会计制度未能解决衍生产品的计量和估值问题,在税务处理和资产负债核算方面也存在一些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高派生层次的衍生产品集聚巨大的金融风险。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问题。我们希望,人们能够真正吸取教训。我们希望,这次危机后,全球金融体系能够产生深刻的变革和调整。消费和储蓄模式能够有所调整,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问题能够得到纠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规模能够比较协调;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结构能够比较简单透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能够恢复巨大的增长潜力;各国金融监管能够比较严格、比较有效,过度依赖评级机构、过度依赖基于历史数据的定量模型的状况能够改变。我们希望,经过这次危机的洗礼,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能够实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二、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特征是“起步”

  目前,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工商企业,无论是最终消费者还是金融市场的投资者,都面临着诸多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学会使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资产和负债。

  中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主要特征仍然是“起步”。一是创新不足,衍生产品交易的规模小,品种少,结构简单,交易币种主要集中在人民币和美元,其它币种交易规模就更小,市场参与者有时难以及时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和合适的产品来对冲风险头寸。二是制度建设刚刚起步,市场基础条件不够完善,如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三是产品缺乏经验,作为主要产品提供机构的商业银行,其产品设计能力和定价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风险管理缺乏经验,商业银行对衍生产品风险的识别、计量、管理和控制缺乏足够的认识,手段也比较有限。五是监管缺乏经验,监管机构对于如何有效监管衍生产品业务还处在不断探索、不断提升的阶段,事前监管的有效性、过程监管的针对性和结果监管的合理性尚待提高。六是中介机构缺乏经验,为市场提供服务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人员,作为最终用户的机构和企业在这方面则更为缺乏。

  虽然目前仍有诸多不足之处,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在发达国家放慢脚步审视自己金融体系运作和监管的同时,我们可以、也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认真吸取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发生发达国家过度自由化所带来的恶果,力争实现金融衍生产品在规模和结构上的有序、快速发展。

  三、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规范”

  第一,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所谓繁荣只能是金融泡沫,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当出现某种外来市场扰动因素时,金融泡沫就可能突然破灭,并通过支付链条和债务链条传导到整个金融体系,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金融机构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要做到设计合理、更新及时,相关制度必须有效衔接。要保证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落实,特别是一些重点关键控制环节,一定要管理到位,防止出现重大风险和过失。

  第三,监管机构必须提升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危机并不能否定衍生产品市场存在的意义,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立法和监管制度来解决。特别是在科学管理衍生产品交易杠杆比例、加强信息披露、有序推进衍生产品派生层次等方面,必须建立明确的制度安排。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金融衍生产品主协议》已经在提升监管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将以推广主协议为契机,推动中国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成立之初就已经明确,我们要“集市场会员之智慧、急市场会员之所需,立足OTC市场特质,为会员服务,为政府服务,推动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希望,在协会的推进、大家的支持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和用户可以正确识别金融风险、有效计量风险,并通过选择适宜的衍生产品控制风险,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市场的创新和发展。

  谢谢大家!

  二〇〇九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