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中国信用衍生产品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正式发布

打印

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与调整,如何全面、客观地看待信用衍生产品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信用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主体对创新与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提出了迫切需求。为此,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101月份组织部分金融衍生产品领域的专家成立了“金融衍生产品研究工作组”,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中国信用衍生产品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以下简称《报告》)。经过工作组专家近半年时间的通力合作,《报告》于2010723正式发布。

《报告》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信用衍生产品概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及最新发展动态;第三部分全面分析了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面临的环境与条件;第四部分提出了现实条件下我国创新与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思路与构想。

《报告》指出,国际市场上的信用衍生产品种类多样,市场参与者类型丰富,是投资者管理信用风险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具有分散信用风险、提高资本回报率、提高基础资产流动性和金融市场效率等重要功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肯定信用衍生产品正面作用的同时,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和缺陷,欧美各国监管当局和市场相关方面发起了一场重大变革信用衍生产品从复杂向简单回归的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我国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宝贵经验,对我国创新与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报告》认为,与先进金融市场相比,我国一直缺少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不仅无法满足市场主体迫切的现实需求,也对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产生制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在市场监管体系、制度框架、信用产品市场规模等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创新与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的必要基础。

最后,《报告》指出,我国推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步伐不但不能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停止,反而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的要求,在我国尽快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报告》提出,我国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信用衍生产品的有无问题,建议按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思路推动信用衍生产品有序创新,在加强管理、严防风险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分步推动信用衍生品市场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创新思路,《报告》提出了“信用风险缓释” (Credit Risk Mitigation, CRM)工具的产品创新设想,并进一步对CRM的产品框架、制度框架、市场运行框架、信息披露与管理、风险管理措施和配套机制安排等相关方面提出了设计构想。

《报告》是我国金融市场专家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国际信用衍生产品发展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为我国创新与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提出了具体建议,将对我国开展信用衍生产品创新实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